主页 |艺术生平 |精品大观 |传世墨宝 |画竹圣手 |名家评说 |翰墨情缘

您现在的位置: 柳子谷纪念网>> 名家评说>>名家著述>>杨庚新《丹青垂史册 笔墨著华章》
名家著述

胡藻斌

冯其庸 李松涛 杨庚新 刘龙庭 朱浩云 张荣东 杜牧野
丹青垂史册 笔墨著华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---柳子谷艺术之旅
杨 庚 新

  柳子谷,名习斌,别号怀玉山人,江西省玉山县下镇乡柳村塘尾人。光绪二十七年(1901)12月7日生于一个书香人家。父亲为清末秀才,能诗善画,又通医道。受家庭濡染,4岁便随父亲读书习字,临写《芥子园画谱》。
  1919年,柳子谷考入南昌中学,开始接受新文化启蒙教育。1923年赴上海,转大同中学继续学习。在上海的一年多时间里,柳子谷寻师访友,造访名流,认识了黄宾虹、王一亭、高剑父、马企周、程瑶笙、刘海栗、谢公展、汪亚尘、潘天寿等画坛精英人物,并得到他们指点和帮助。1924年9月,经谢公展特别举荐,柳子谷插班进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一年级,从师诸闻韵、潘天寿,学习中国画。
  柳子谷是按传统的路子学习中国画的,进入美专学习后,在教学要求和环境影响下,柳子谷不得不改变以往只重临仿疏于写生的习惯,通过课堂素描和户外写生,他的观察和表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。其重视形似、空间关系、光影效果的画风和这段基础训练不无关系。二、三十年代,美术学校教学尚不完备,但中西合壁式的教学内容,却改变着一代学人的思维方式,使他们在固守本土传统的同时,也能注意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营养。上海美专的学习虽只有两年,但对日后柳子谷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。
  1926年,柳子谷在美专肄业。同年12月,在北伐革命的感召下,柳子谷离开上海,奔赴九江参加革命军,在林伯渠领导的第六军政治部任美术干事。战斗间隙,他创作了一幅《雪中行军图》,放笔讴歌风雪中出征的将士,并题诗曰:“北风瑟瑟透征衣,号角声声催战;料得将军传檄日,血花并作雪花飞。”林伯渠看后倍加赞扬,挥笔赋诗:“万里长征人,怀才意不薄,于斯风景中,合赋从军乐。” 这幅作品虽已在战乱中丢失,但从画面题诗和作品标题,可以看出其恢宏的气势和昂扬的革命精神。以传统的诗书画形式反映北伐战争的中国画作品,迄今鲜见,因此,它在中国画发展史上有其不容低估的价值。它是柳子谷从临仿向创作的转捩,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也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画面向社会、面向时代的发展趋向。
 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,柳子谷辗转到南京,开始了卖画生涯。不久,他结识了于右任、陈树人、经亨颐等书画家。经于右任推荐,到国民党中央政治部宣传股工作,先后任干事、股长等职。他经常参加柳亚子、何香凝、陈树人等人组织的诗书画研究会活动。1929年,他还加入了由郑午昌、王师子、张善子等人创办的蜜蜂画社,往来于宁沪之间,以文会友,切磋技艺。
  三十年代,画坛上盛传“金陵三画家”——徐悲鸿、柳子谷、张书旅友谊的佳话。当时,徐悲鸿、张书旅在中央大学艺术科(后改为艺术系)任教,柳子谷兼任南京艺专国画系主任及上海美专教授,三人都热心于中国画改革,趣味相投,经常雅集。作于1928-1932 年的《清风高节图》就是由张书旅画鹤,柳子谷补竹石,徐悲鸿题款,堪称“金陵三画家”合作的实证。徐悲鸿亦是画竹高手,风格与柳子谷迥然不同,常以排刷画竹干,虚实相生,颇具真实感。但他十分喜欢柳子谷的竹,曾在一幅《雨竹》上题句:“画到翠欲滴,先生墨妙耐寻思。”他和张书旅还请柳子谷到中大艺术系授课,作画竹试范表演,边讲边画,总结出“运笔动态”和“用墨方法”,深受师生欢迎。
  当年,金陵三画家的友谊是有共同感情基础的,而且相互影响并渗透到彼此的创作中。1932年,张书旅为南京赈济会义卖创作了一幅《哀鸿图》,描绘哀鸿嗷嗷待哺的饥民。不久,柳子谷也以水灾为题,创作了《忍听哀鸿》、《水灾图》等画,以表示对灾区人民的同情。油画《我后》是徐悲鸿的代表作,1930年开始构思,1933年完成。该画借古喻今,表达了画家对时政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。同期,柳子谷也以《我后》为题创作了一幅中国画,1934年12月在南京展出。
  关注社会,关注人生,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,是一切正直有良知画家的崇高品质。青年时代的柳子谷,饱受战乱流离之苦,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,对下层人民有较多的同情心,和当时许多“精神无所寄托,却濡染上各种不良习惯,用种种不正当的娱乐来消磨岁月”的知识分子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。柳子谷在晚年时说:“爱国主义、人道主义是一切正直画家的创作主题,作品应直面时代、社会和人生,力求三真——景真、情真、理真。”这是他一生为人从艺的准则。
  1932年“一二八”事变爆发。 驻沪十九路军和上海人民同仇敌忾,奋起抗战。柳子谷壮怀激烈,一口气创作了《闸北劫后》、《还我河山》、《民族英雄戚继光》、《梁红玉桴鼓抗金》、《木兰从军》、《劫后余烬》等画。这批可谓20世纪中国画中最早反映民众抗日的作品,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爱国主义主题,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。
  1934年12月和1935年9月,柳子谷在南京、上海举办个人画展,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。当时的南京《朝报》以《柳子谷画展特色 民族英雄江山无尽图》为题报道说:“柳子谷国画展览会,参观者达数百人,满壁琳琅,其中以《民族英雄》、《江山无尽图》甚为特色。” “昨日为柳子谷个人国画展览之第三日……徐悲鸿氏评柳氏作品‘真气远出,妙造自然’,并当场订购《木兰从军》及《玉泉池畔图》等多幅。”
  1949年以后,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,柳子谷的艺术创作受到了极大的束缚,但他报效祖国、服务社会的赤子之心不泯,他以达观的态度,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,在为新中国培养美术人才的同时,还用自己的画笔,继续他的创作之旅。   1956-1958年,柳子谷以满腔的爱国热情与当时的青年画家满键合作完成了《抗美援朝战争画卷》。这是一幅以传统中国画形式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的巨帙(长2700厘米,高38厘米),它以神奇的超时空意象,丰富蕴藉的笔墨语言,形象地展现了中朝人民并肩抗击美国侵略者的波澜画面,具有史诗般的艺术魅力。这件作品在沈阳一经展出便引起巨大反响。但因有人说该画是“为彭德怀树碑立传”,即被撤展,取消了进京参加建国十周年美展的权利。柳子谷气愤之极,在卷首奋笔直书:“战争正义全无敌,画卷长存此理真;弱能胜强小胜大,中朝血肉万年青。”
  1961年,柳子谷借助同事黄绂、徐天许老师画稿,结合自己深入辽阳农村的印象,创作了《山村新貌》一画。这件作品以舒展的长卷形式,生动地描绘了农村人民公社生产生活情景,不失为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画。
  文化大革命中,柳子谷惨遭迫害,被揪斗、抄家,关进“牛棚”达五年之久。被强令“退休”后居在8平方米的小房内。即使这样,这位饱受摧残的老画家也没有向生活低头,依然坚持写诗作画。此期的题《墨竹》诗“一杆硬似铁,顶住狂风雪;写入丹青手,从无低头叶。”是他人格精神的形象写照。
  “八十初春画竹枝,生逢大有作为时;老竿犹有冲天劲,揽月九天向往之。”表达了三中全会以后柳子谷的兴奋心情,抒发了画家老骥伏枥拳之报国心情。1985年,柳子谷将《抗美援朝战争画卷》无偿捐献给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。同年作《巨松图》,献给中央军委邓小平主席,上面题辞曰“天欲堕,赖以柱其间”,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敬仰和依赖。
  1986年1月12日午夜,柳子谷溘然长逝。他留于人间的最后一幅作品是《清风高节图》,这是他一生的写照,也是留给世间的希望。
  柳子谷一生坚持走中国画继承革新的道路,主张艺术直面时代、社会和人生,提倡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创作主题,并以自己的艺术实践赢得了人们的尊重,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。


返回顶部

关于网站版权声明网站地图联系我们加入收藏友情链接
Copyright @ 2006 liuzig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Designed by kes.net.cn 客中文网络主办
技术支持

Designed by kes.net.cn 客中文网络主办